信息支援部队某研究所研究员何元智——
“织网”无声为胜战
■马艳茹 解放军报记者 刘 丹
何元智在工作中。 聂金波摄
当电磁波穿越高原边防的风雪,当卫星信号掠过大海岛礁的浪涛,信息支援部队某研究所研究员何元智正带领团队,瞄准网信科技前沿恩卓中盈,紧贴备战打仗急需,大胆创新、奋力攻关。
从参与我国卫星通信系统初期研制,到主持新型卫星通信系统攻关,何元智追“星”逐梦脚步匆匆。一个个荣誉见证着她科研为战的使命担当: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、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、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;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,被表彰为“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”“全军巾帼建功先进个人”,荣立一等功1次、二等功4次……
2019年的一天,当何元智的父母从军地领导手中,接过印着“经中央军委批准,给何元智同志记一等功”的喜报时,她正在办公室忙着整理某型通信设备实验数据。
“我只是普通一兵,在本职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。”何元智说。
随着卫星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,何元智的紧迫感与日俱增:“作为一名军队科研工作者,必须真正了解战场需求。离基层越近,我们越能了解官兵所需;离战场越近,我们越能清楚将来如何打赢。”
为收集不同环境下装备数据,何元智带领团队上高原、下海岛、走边防,实地验证。一次,她登上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哨所,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她头痛欲裂、呼吸困难。厚厚的积雪中,她举步维艰。当想停下来时,她抬眼望去,主动替她背着实验装备的战士仍在风雪中顽强前行。那时,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一定要把装备做得更加轻便,绝不能给战士们增添负担。
回到实验室恩卓中盈,她带领团队日夜攻关,终于研制出轻巧可靠的手持终端。
科研是无比艰辛的“长征”——既有核心技术的“腊子口”,也有装备研发的“娄山关”,还有学科耦合的“无人区”。
卫星通信系统研发周期长、成本高。卫星发射升空后无法更换维修,万一有闪失,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将毁于一旦,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。
一次联调联试,明明单机数据没有差错,但几经调试都联不起来。为尽快找到症结所在,何元智和团队成员每天连轴转,将数千组实验数据反复逐一核验比对。经过几天几夜连续奋战,他们终于找到故障原因。
自那以后,她设计系统方案时注重运用对比统一的辩证法,既大胆创新又兼顾性能和效益,实现巧妙集成。几经攻关,她带领团队成功攻克难关,自主研制出某新型卫星通信系统,为战斗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。
潜心铸剑,一朝梦圆。由何元智团队编织的信息“天网”,助力一座座边防哨所告别“信息孤岛”。如今,无论是雪山之巅还是海岛礁盘,边防官兵只需轻按按钮,就能实现信息“千里一键直达”。
何元智是“仰望星空”的科研工作者,也是妻子和母亲。何元智说:“研制卫星通信系统,每个细节都要精雕细琢,每个参数都要精益求精,需要像养育孩子一样精心呵护,才能够尽善尽美。”
暮色沉沉,繁星低垂。何元智指着天上的星星告诉记者:“每到深夜走出实验室,抬头看见满天繁星,想到万千星辰中,也有我们的研究成果,是多么美好、幸福的事情啊!”
记者手记
矢志科研 只争朝夕
记者采访时没想到,采访对象也有“采访任务”——何元智正在同边防一线官兵通电话,还不时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。挂断电话,她说:“我们正在收集高原官兵对某装备的意见建议,一线官兵的需求对科研很重要。”
个人事业只有与国家和军队重大需求相契合,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。为战而研的征途上,何元智和战友全力奔跑,用自己的光和热,为战斗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。
矢志科研,只争朝夕。向着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力攻坚,呼唤更多军队科研工作者像何元智一样,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、责任感、使命感,履职尽责,埋头苦干,为科技强军作出更大贡献。
来源:解放军报恩卓中盈
恒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